hoka one one

Posts Tagged ‘ 黑洞

宙宇黑洞的真面目昨晚九時曝光

宙宇黑洞的真面目昨晚九時揭盅,一圜橙黃色火光包圍黑氣。集合多國二百名科學家合作的成果,人類終拍得首張黑洞照片,透過組合全球多組天文望遠鏡,構成直徑如地球直徑般大小的虛擬望遠鏡,將攝得圖像資料合併而成,拍攝距離相當於從地球拍攝月球上的一個橙。

  多國射電望遠鏡聯合拍攝

  全球二百位科學家參與「事件視界望遠鏡」(EHT)計劃,利用分佈美國、墨西哥、智利、法國、格陵蘭島及南極的射電望遠鏡,組成一台巨大的虛擬望遠鏡,其口徑等同於地球直徑的超巨型望遠鏡。他們用這一虛擬望遠鏡拍照兩個黑洞,一個是位於銀河系中心的「人馬座A*」,另一個位於代號M87的超巨橢圓星系中心。黑洞照片是由此望遠鏡網絡收集的數據拼湊而成,照片「沖洗」用了兩年時間。

  黑洞不發光,難以觀測,故科學家拍攝到的相片,其實是黑洞的陰影。黑洞的引力會吸聚物質到其附近,它周圍通常都有一個「吸積盤」環繞。吸積盤非常熱且光亮,與黑洞形成明顯對比,通過觀測「吸積盤」,終攝得黑洞。

  愛因斯坦一九一五年的廣義相對論預言黑洞存在,一種「理論上」的天體。其後,天文學家透過各種間接證據引證黑洞的存在,全球原本沒有真實直接證據證明黑洞存在,直至黑洞照片昨晚曝光,天體物理學邁向新里程,有助驗證一些最基本的物理學理論。

  黑洞是一種質量極大的天體,具非常強大的引力,其勢力範圍連光也無法逃逸,邊界稱為「事件視界」。

《流浪地球》觀後感︰故事宏大悲壯,人物刻畫單薄

身為物理博士生和食花生觀眾,筆者一直被科幻題材吸引;這其中有尋找科學破綻的職業病,也有對好故事的盼望。最近中國大陸的賀歲科幻片《流浪地球》在各地上映,筆者身處洛杉磯也到了電影院親身觀摩。《流浪地球》作為新興中國科幻電影的起點,無論好壞值得一看。

電影完結後放映廳響起了掌聲;個人覺得電影有改善空間,但拍成這樣也可以接受,至少絕對不像《蘋果日報》所寫般充滿血脈僨張的意識形態而缺乏內涵。

背景設定

電影改編自作家劉慈欣寫於九十年代的同名小說,由郭帆導演。劉慈欣最著名的作品為《三體》,曾經得到2015年雨果獎;可能是因為《三體》的成功,大眾對《流浪地球》的期望水漲船高。

故事發生在公元2070年代左右的農曆新年。當時候科學家發現太陽正急速膨脹,在500年內會吞沒地球。人類見此組織了統一政府,傾全球之力建造了一萬個推進器將地球推離太陽軌道,向4.2光年外的人馬座恆星進發;航程預計耗時2500年。而電影講述的,是地球人口減少30億、經過十多年後航行到木星時遇到的滅頂危機。

微觀細節、宏大特效和故事相輔相成

《流浪地球》講的是人類在星際中孤注一擲、向未知航行的經歷,格局宏大而情調悲壯;電影的大手筆特效和細節安排跟故事設定吻合。

喜歡科幻電影的朋友們也許記得2009年《星空奇遇記》(StarTrek)的一個鏡頭:企業號太空船從下而上穿越土衛六(泰坦)濃厚的大氣層,近距離仰望土星星環。筆者覺得《流浪地球》達到了同樣的感官高度:從經歷海嘯、冰封300米高的上海市,到地球臨近木星時紅眼風暴「君臨天下」的畫面,都令筆者目不轉睛。

另外,電影在科學方面和細節描述也花了足本功夫。只要接受了星際流浪的設定(畢竟是科幻片),電影在科學上沒有明顯的毛病。地球航行到木星附近時差點被潮汐力撕裂,雖然計算上未必站得穩,但現象本身絕非空穴來風;領航太空站內的人造重力,由向心力而非魔幻物質提供;而故事到最後,男主角的眼淚在無重太空艙內形成圓珠飄起,這更滿足了筆者剛剛學完軟物質物理學(soft matter physics)的腦筋。

wandering_earth_2

《流浪地球》劇照

而配合故事的全球性設定,各國角色只說自己的母語,以普通話為主、輔以俄語、法語、英文、印尼語、日語、韓語等等;角色溝通透過耳機實時翻譯。語言加上情節的安排(這裡不作劇透),強調了這並不只是中國英雄拯救世人的故事,而是地球生死存亡之際人類同心協力的掙扎。電影以中國人為主角,但人文關懷超越國家種族的視角,跟劉慈欣的原著小說相符合。

人物刻畫單薄

另一方面,《流浪地球》的人物塑造完全說不上細膩,只能靠背景設定和特效引開注意力。

跟《星際啟示錄》(Interstellar)比較可看出差別。《星際啟示錄》裡面的父女情,透過跟女兒幼時相處和傷感離別奠基,以父親投身黑洞改變時空為高潮,最後在太空站久別重逢為結尾;整個過程層層疊加並自然地煽情。而《流浪地球》中的外祖父去世後,一直忙著挑戰權威的男主角竟然悲情大爆發,仿佛跟外祖父有著深厚的感情。

好吧——血親們在末世相依為命時多半能培養出感情,但沒有鋪墊的哭天搶地還是難以令人信服。

與此同時,出場配角的數量過多,兩小時的電影無法為每個人提供豐實的性格和背景故事。根據大陸問答網站《知乎》的網友討論,可能是因為農曆新年檔期對電影長度有嚴格限制,所以減去了不少鏡頭、無可奈何地限制了角色發展。

但即使如此,由於主演們幾乎都是年輕新手,演技發揮本身就稍為尷尬,令角色人設顯得更不自然。幸好,有香港演員吳孟達和《戰狼》主演吳京和支撐著場面,故事的張力才得以維持。

(大陸網友在得知吳京扮演主角後,在評論網站例如《豆瓣》爭吵不休,有人因為《戰狼》意識形態過濃而討厭他,有人則認為要支持國產電影云云。這個現象本身也值得留意。)

總結:不過不失,希望再接再厲

對中國大陸來說,科幻是近來再度興起的題材:從劉慈欣等人在90年代業餘寫小說到《流浪地球》上映中間不足三十年(詳見《關鍵評論網》的文章)。而從紙質媒介到電影屏幕的跳躍,亦需要成熟的行業架構和述事方式才能駕馭,無法急功冒進。

《流浪地球》雖然有明顯改進空間,但筆者認為這依然是一部充滿誠意的作品。希望日後有更多同樣故事宏大、特效令人讚嘆、而精神內涵跟荷李活電影顯明不同的科幻電影走上世界銀幕!

港版鄭多燕 53歲劉美君 公開美魔女餐單

劉美君 回復單身

劉美君經歷過兩段婚姻失敗、育有三個13至34歲兒女,去年10月宣布同相戀八年混血男友Steve和平分手,回復單身後反而更自由自在。劉美君平時早睡早起勤練瑜伽、閒時留守加州湊孫為樂,近日則回流香港為ViuTV選秀節目《全民造星》擔任導師、又為9月舉行之《環球高歌陳百強》紀念演唱會練歌籌備,冇咗愛情,生活一樣過得滋陰又充實。

劉美君
愛得瞓身、分手亦夠瀟灑,兩次婚姻失敗後,劉美君曾經與混血男友Steve相戀八年談婚論嫁,不過去年演唱會後就自爆已經分手。
7點後絕食

年過半百、已經抱咗兩個孫,劉美君除咗身形、面容keep得fit,最緊要都係保持心境年輕,日日潮玩instagram分享工作湊孫健身日記,仲識po完相加插大抽hashtag增加話題同點擊。日前上載高難度瑜伽動作、順手晒埋完美 體形同腹肌外,最唔話得係公開埋早午晚三餐食譜教埋粉絲一齊健康一齊fit。簡單嚟講,劉美君話自己朝早係「牛」,只飲有機、食草牛所產之乳酪,中午就係食肉獸,而夜晚嗰餐就變素食者。重點都係早睡早起、三餐定時、勤做運動,仲有堅持夜晚7點以後絕不進食。由以前被朋友稱之為「黑洞」食唔停,到依家有節制有規律又忍得口,你估53歲美魔女易做㗎?

劉美君
韓國有個51歲鄭多燕,係全球女性塑身女神,其實港產亦有53歲的劉美君,家有兩孫的她,身形一樣fit到漏。
鄭多燕

回流造星

上月劉美君由美國返港,應ViuTV之邀擔當《全民造星》導師之一,年紀最大、心境反而最年輕,經常自爆睇世界盃或選秀都係貪靚仔。

最in嫲嫲

與兩任丈夫先後誕下三名兒女,三年前劉美君仲抱埋孫,如今細孫女都已經滿一歲,工作、出埠以外,最大樂趣就係留守加州玩孫。

童心未泯

雖然冇拖拍,不過劉美君勝在朋友多、興趣又廣,日前同老友黃子雄兩個加埋102歲齊齊入場睇《超人特工隊2》。

少女味濃

平時潮玩IG同影相apps外,劉美君最強係年過半百依然有副童顏,日前敷住自製mask自拍po上網,鬼馬精靈個樣竟然仲有少女味。

與孫同樂

平時唔使工作會留在加州湊兩個孫,有氣有力一齊玩之餘,最緊要係仲有童心,搶咗孫仔架兒童三輪單車踩。

劉美君

素顏省鏡

身材fit爆、皮膚白滑,出席活動盛裝示人當然省鏡,平時公餘在家,劉美君亦都信心爆棚愛騷真‧素顏。

劉美君這位逆齡嫲嫲身形弗到漏,腹肌與馬甲線盡現,全因多年來自練瑜伽,已成高手可做任何高難度動作,她指從來不花錢在美容療程,健康心得亦很簡單,就是早睡早起,吃得健康。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發現迄今最大,最古老的黑洞 質量達到太陽的8億倍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大、最古老的黑洞,可能改變目前的天文學理論。

這座黑洞的年齡超過130億年,僅比目前科學家所知道的宇宙年齡年輕6.9億年。或者說,如果將宇宙年齡比喻成100歲的話,這座黑洞有95歲。不僅它的年齡令科學家驚訝,它的質量達到太陽的8億倍,也令科學家找不到合適的解釋。

「這座黑洞僅在宇宙產生後6.9億年,即成長到出乎意料的大。我們所發現的這種現象說明,我們需要修改現在的黑洞形成理論了。」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學家丹尼爾·斯登(Daniel Stern)說。

據航空航天局12月6日報導,目前科學家感到困惑的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座極為古老的黑洞在很短時間內長得如此巨大。

宇宙為我們的永遠之謎。圖為宇宙星系的分佈為網狀特徵,而不是均勻一致,其原因目前不清楚。(維基百科)

形成原因之謎

該超級黑洞位於一座星系的中心,正在大量吞噬極多的物質,形成一種類星體(quasar)的天文現象。

德國馬普天文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Astronomy)的科學家布萊姆·維尼曼斯(Bram Venemans)說:「類星體是已知天體中最明亮、最遙遠的物體,它對我們了解早期宇宙具有重要意義。」

科學家推測,在無限深遠的太空中,這種最亮、最遙遠的類星體非常罕見,數量可能僅為20~100。

幽深太空中的類星體ULAS J1120+0641 (來源:維基百科公有領域/ESO/UKIDSS/SDSS)
幽深太空中的類星體ULAS J1120+0641 (來源:維基百科公有領域/ESO/UKIDSS/SDSS)

另據天文學網站「太空」(Space)12月6日報導,科學家以前發現的最古老及最遙遠的類星體編號為ULAS J1120+0641,距離地球130.4億光年遠,比宇宙年輕7.5億年。

而目前發現的類星體及其黑洞命名為ULAS J1342+0928,為131億光年遠。該研究負責人、卡內基科學研究所(Carnegie Institution for Science)的天體物理學家愛德華多·巴納多斯(Eduardo Bañados)進一步解釋,發現這種極為古老的超級黑洞對理解宇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已經用世界最強大的望遠鏡向那裡聚焦。我們一定會觀察到更驚人的現象。」

在觀測ULAS J1342+0928中,科學家使用的大型設備有智利的巨型麥哲倫望遠鏡(GMT)、亞利桑那州的巨大雙筒望遠鏡及夏威夷的北雙子座望遠鏡(Gemini North)等。

巨型麥哲倫望遠鏡藝術構想圖。(維基百科/Giant Magellan Telescope – GMTO Corporation)

可能改變天文理論

近年來,科學家不斷發現古老的超級黑洞。澳洲科技網站Science Alert 2月份報導,航空航天局的科學家根據極強的伽瑪射線來源,判斷出一些年齡僅比宇宙小14億年的極古老黑洞。

這些極為古老黑洞位於極其古老星系的核心,而且表現出非常活躍的發出射線的特徵,因此科學家將其稱為「耀變體」(Blazars),來描述它們放射密度極高的能量。這些超級黑洞的質量均為太陽的100萬倍以上。

航空航天局戈達得太空飛行中心的天文學家魯拜什‧歐迦(Roopesh Ojha)說:「這些遙遠的耀變體含有目前已知質量最大的黑洞,而它們竟然如此古老。這個現象讓我們重新認識目前的超級黑洞形成理論。」

意大利宇航局達里奧‧加斯帕里尼(Dario Gasparrini)說:「主要問題是,這些巨型黑洞怎麼能在宇宙如此年輕的時期形成呢?我們不知道那些黑洞快速增長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