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ka one one

Archive for 2019 年 2 月 11 日

Mate 20 攝影效能及功能講解 : 與 Mate 20 Pro相比又差幾多呢?

Mate 20 攝影效能及功能講解 : 與 Mate 20 Pro相比又差幾多呢?! – 數碼科技 – 香港格價網 Price.com.hk

在上個月中, Huawei 就一口氣發布了三部旗艦手機, 包括 Mate 20, Mate 20 Pro 及 Mate 20X, 這三部機的定位並不相同! 若要談及性價比, 筆者相信一定是 Mate 20! 定價 $5288 就享有 6GB RAM+128GB ROM 配置, 鏡頭方面雖同樣是三鏡頭設計, 但鏡頭規格就比其他兩部略低! 這令坊間普遍認為 Mate 20 Pro 與 Mate 20 的拍攝效能有著頗大程度的差距! 究竟 Mate 20 與 20 Pro 拍攝效能有幾大差距呢?! 筆者作簡單測試!

 

Mate 20 & Mate 20 Pro 鏡頭功能及效能分別簡介:

.Mate 20 只支援 2x Zoom, 而 Mate 20 Pro 則支持 X3/X5 Zoom

.兩部機同樣支援 x0.6 廣角鏡, 日夜拍的成像質素相當近似

.兩部機同樣支援 2.5cm 超微距拍攝

.日拍表現近似, 但主鏡頭夜拍 20 Pro 的成像略佳

鏡頭規格

.Mate 20 Pro – 主鏡頭 4000萬像 f/1.8 光圈廣角鏡+ 2000萬像 f/2.2 光圈超廣角鏡 + 800萬像 f/2.4光圈長焦鏡頭

.Mate 20 – 主鏡頭 1200 萬像 f/1.8+ 1600萬像 f/2.2 光圈超廣角鏡 + 800萬像素 f/2.4光圈長焦鏡頭

*以下所有試相均原相上傳

Mate 20 攝影功能介紹

1. 三鏡頭共支援3段變焦

三個鏡頭支援多達4段變焦, 用家可從界面中下方的按鈕調較變焦倍數, 分別有 0.6x/ 1x/ 2x 三段。

2. 2.5 cm 對焦距離
當開啟 AI 攝影大師之後, 若針對某目標作超近距離拍攝時, 系統就會自動切換為超級微距模式, 這時就可針對 2.5cm 或以上的物件及獵攝物進行對焦。 以下是使用超級微距模式所拍攝的相片:

(5120×3840) Mate 20 Pro f/2.2, 1/100sec, iso-250

無論是 Mate 20 或 Mate 20 Pro, 兩部機同樣支援 2.5cm 超微距拍攝! 雖然 Mate 20 Pro 相片像質較 Mate 20 大, 但它們的成像質素實非常貼近!

3. 人像支援特別光效及虛化設定

今次 Mate 20 在人像模式中新增了特別光效, 當中包括影棚光、絢彩、窗影、波普光及劇場光, 另外虛化上就新加入了圖案效果, 可選擇的圖案分別有圓形、心形及旋焦等等。

4. 夜景模式
夜景模式早在 Huawei P20 系列已經登場, 而 Mate 20  的應用就更為廣泛, 在不同焦段的情況下, 能夠活用夜景模式, 簡單講0.6x 廣角拍攝的情況下也能得到夜景模式的加持, 令到它的拍攝效能更進一步。

5. 錄像支援 AI 後製功能

今次 Huawei 首次將 AI 功能應用到影像攝錄的層面上, 例如使用 AI 色彩可自動判斷人像將其勾出, 並將背景分割以黑白顯示。以上是實際示範效果!

 

Mate 20 VS Mate 20 Pro 鏡頭質素全面比

色域: Mate 20 的色彩偏向冷, 而 20 Pro 就偏暖。

整體畫質: 普通鏡頭日拍極度相似, 夜拍則 20 Pro 畫質較佳, 景物越遠, 20 Pro 的優勢越明顯, 至於廣角鏡方面, 兩者畫質沒有太大差距。

廣角鏡

在廣角鏡上 Mate 20 Pro 相片像素就較 Mate 20 多400萬像!

夜拍方面, 有感 Mate 20 Pro 的色彩就較為鮮明!

日拍及變焦實測

日拍方面, 畫質沒有明顯差距。

Mate 20 1X

另外在變焦的範疇中, 由於Mate 20 Pro 採用4000萬像鏡頭的關係,  故它支援 3X 及 5X 混合變焦, 而 Mate 20 則只支援 2X 變焦。

夜拍

Mate 20 f/1.8, 1/33sec, iso 400

Mate 20 Pro, 1/33 sec, iso 650, f/1.8

由於 Mate 20 所拍攝相片達1200萬像, 較 20 Pro 多200萬像, 故在100% Crop 的情況下, 路牌所佔的空間會較大; 不過成像質素方面, Mate 20 Pro 略為優勝, 後面的樹枝還勉強看到! 另外考慮到 Mate 20 Pro 以高 250 iso 拍攝, 整張相片都略光一點, 故綜合這兩方面的結果,  Mate 20 Pro 主鏡頭夜拍表現較為出色。

總結 – 意外驚喜
筆者坦言 Mate 20 的鏡頭表現比想像中出色, 與 Mate 20 Pro 的差距沒有想像般大, 無論在廣角鏡及主鏡頭表現, 兩部機的成像質素都非常近似! 雖然夜拍方面, 就較 Mate 20 Pro 略為輸蝕, 不過這差距就需要放大至100% 才會察覺! 至於其他功能方面 Mate 20 還支援 2倍光學變焦、夜景模式、特別光效及虛化設定(人像模式), 作為一部定價 $5000 的旗艦手機來說, 實交足功課。

《流浪地球》觀後感︰故事宏大悲壯,人物刻畫單薄

身為物理博士生和食花生觀眾,筆者一直被科幻題材吸引;這其中有尋找科學破綻的職業病,也有對好故事的盼望。最近中國大陸的賀歲科幻片《流浪地球》在各地上映,筆者身處洛杉磯也到了電影院親身觀摩。《流浪地球》作為新興中國科幻電影的起點,無論好壞值得一看。

電影完結後放映廳響起了掌聲;個人覺得電影有改善空間,但拍成這樣也可以接受,至少絕對不像《蘋果日報》所寫般充滿血脈僨張的意識形態而缺乏內涵。

背景設定

電影改編自作家劉慈欣寫於九十年代的同名小說,由郭帆導演。劉慈欣最著名的作品為《三體》,曾經得到2015年雨果獎;可能是因為《三體》的成功,大眾對《流浪地球》的期望水漲船高。

故事發生在公元2070年代左右的農曆新年。當時候科學家發現太陽正急速膨脹,在500年內會吞沒地球。人類見此組織了統一政府,傾全球之力建造了一萬個推進器將地球推離太陽軌道,向4.2光年外的人馬座恆星進發;航程預計耗時2500年。而電影講述的,是地球人口減少30億、經過十多年後航行到木星時遇到的滅頂危機。

微觀細節、宏大特效和故事相輔相成

《流浪地球》講的是人類在星際中孤注一擲、向未知航行的經歷,格局宏大而情調悲壯;電影的大手筆特效和細節安排跟故事設定吻合。

喜歡科幻電影的朋友們也許記得2009年《星空奇遇記》(StarTrek)的一個鏡頭:企業號太空船從下而上穿越土衛六(泰坦)濃厚的大氣層,近距離仰望土星星環。筆者覺得《流浪地球》達到了同樣的感官高度:從經歷海嘯、冰封300米高的上海市,到地球臨近木星時紅眼風暴「君臨天下」的畫面,都令筆者目不轉睛。

另外,電影在科學方面和細節描述也花了足本功夫。只要接受了星際流浪的設定(畢竟是科幻片),電影在科學上沒有明顯的毛病。地球航行到木星附近時差點被潮汐力撕裂,雖然計算上未必站得穩,但現象本身絕非空穴來風;領航太空站內的人造重力,由向心力而非魔幻物質提供;而故事到最後,男主角的眼淚在無重太空艙內形成圓珠飄起,這更滿足了筆者剛剛學完軟物質物理學(soft matter physics)的腦筋。

wandering_earth_2

《流浪地球》劇照

而配合故事的全球性設定,各國角色只說自己的母語,以普通話為主、輔以俄語、法語、英文、印尼語、日語、韓語等等;角色溝通透過耳機實時翻譯。語言加上情節的安排(這裡不作劇透),強調了這並不只是中國英雄拯救世人的故事,而是地球生死存亡之際人類同心協力的掙扎。電影以中國人為主角,但人文關懷超越國家種族的視角,跟劉慈欣的原著小說相符合。

人物刻畫單薄

另一方面,《流浪地球》的人物塑造完全說不上細膩,只能靠背景設定和特效引開注意力。

跟《星際啟示錄》(Interstellar)比較可看出差別。《星際啟示錄》裡面的父女情,透過跟女兒幼時相處和傷感離別奠基,以父親投身黑洞改變時空為高潮,最後在太空站久別重逢為結尾;整個過程層層疊加並自然地煽情。而《流浪地球》中的外祖父去世後,一直忙著挑戰權威的男主角竟然悲情大爆發,仿佛跟外祖父有著深厚的感情。

好吧——血親們在末世相依為命時多半能培養出感情,但沒有鋪墊的哭天搶地還是難以令人信服。

與此同時,出場配角的數量過多,兩小時的電影無法為每個人提供豐實的性格和背景故事。根據大陸問答網站《知乎》的網友討論,可能是因為農曆新年檔期對電影長度有嚴格限制,所以減去了不少鏡頭、無可奈何地限制了角色發展。

但即使如此,由於主演們幾乎都是年輕新手,演技發揮本身就稍為尷尬,令角色人設顯得更不自然。幸好,有香港演員吳孟達和《戰狼》主演吳京和支撐著場面,故事的張力才得以維持。

(大陸網友在得知吳京扮演主角後,在評論網站例如《豆瓣》爭吵不休,有人因為《戰狼》意識形態過濃而討厭他,有人則認為要支持國產電影云云。這個現象本身也值得留意。)

總結:不過不失,希望再接再厲

對中國大陸來說,科幻是近來再度興起的題材:從劉慈欣等人在90年代業餘寫小說到《流浪地球》上映中間不足三十年(詳見《關鍵評論網》的文章)。而從紙質媒介到電影屏幕的跳躍,亦需要成熟的行業架構和述事方式才能駕馭,無法急功冒進。

《流浪地球》雖然有明顯改進空間,但筆者認為這依然是一部充滿誠意的作品。希望日後有更多同樣故事宏大、特效令人讚嘆、而精神內涵跟荷李活電影顯明不同的科幻電影走上世界銀幕!